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
1、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背诵《墨梅》和《竹石》。
4、试着说一说每句诗的意思。
5、②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
6、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7、这首诗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10、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11、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12、曹植写这首诗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13、请同学们自学并赏析《湖上杂诗》
14、以为:把做成。(与今天意义不同)
15、借助注释,自读思考每行诗的意思。
16、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7、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18、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19、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20、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1、请同学们把这种渴盼、惆怅的心情读出来吧。
22、这首诗与《七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23、朗读全诗,再指名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o
24、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
25、葵:一种蔬菜。(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一样。)
26、不要人夸好颜色:意思是,不要人们赞美它的颜色艳丽。
27、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28、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29、从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理解。
30、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1、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32、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3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的朗读每一首诗。
34、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35、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36、先背后默写前两首古诗,个别学生写在灯片上,然后出示灯片,全班评价纠正。
37、图虚荣和高洁白重的特点。作者借赞美墨梅比喻人,实际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
38、烈火焚烧若等闲。若,好像。等闲,平常事。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把烈火焚烧(自己)看成很平常的事。来源 wWw.juzikU.NET
39、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高鼎《村居》)
40、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
41、简介作者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字少伯,很有才华,曾中进士,擅长七绝,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今天学的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诗。
4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4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4、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45、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46、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47、汁与后面的泣、急读起来并不押的,而古诗对韵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教师直接讲解:这是由于古今字音的变化引起的。汁在古代读入声,读音与泣、急很相近。)
48、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9、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50、l)秦时明月汉时关:(学生理解不了。教师提示讲解)这一句应用了一种古修辞方法(互文),应当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也就是说,明月照在关塞上的景象,自秦汉一来,一直如此。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2)
1、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2、日晞:露水被太阳晒干。
3、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
4、第1题:浥:悒(y)湿润。
5、岁:年。枯:枯萎,干枯。
6、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7、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8、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9、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指名背诵《墨梅》和《竹石》。
1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出塞》。
12、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再全班交流。
1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15、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16、童年趣事是我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17、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18、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19、想一想,这首诗在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0、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1、持:用来(教师强调,与今天的意思不太一样。)
22、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任凭你刮什么风也不惧怕。
23、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4、①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
25、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26、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27、有余力的学生课外选学李白、陆游的诗一首抄录并背诵。
28、背诵这首诗,向别人讲述这首诗的意思和有关它的故事。
29、华:同花(这叫通假字,两个字的意思在这里是一样的。)
30、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31、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32、重点解决: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景色,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什么?
33、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34、自读全诗,思考:诗中(也是画中)描绘的梅花有什么特点?作者借墨梅赞颂了
35、诗中描写的竹子,是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自然环境恶劣,它不怕闪电雷击,风吹
36、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7、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
38、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39、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40、交流自己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41、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
42、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
43、所以我们都不想长大,所以又一位老人发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慨叹,他是谁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与他相会。
44、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干了。
45、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46、约童趣:师生可先行各自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上网下载、打印图片文字,收听音乐,观看图像;教师则做成课件。
47、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48、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滚,向东流入大海。
49、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50、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3)
1、但使......不叫(联想言志)
2、指名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4、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5、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6、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7、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8、你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9、提出问题,教师归纳,集体解决。
10、塞:关塞,边塞。你怎么理解题目?
11、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12、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13、齐读后,指名完整地说说诗句的意思。
14、完成作业本上3、4(3)、5(3)和6的练习。
15、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
16、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范读、自读、指名读)
17、练习背诵。(自背、全班齐背、指名背诵),
18、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19、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20、借助注释,自读诗句。(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
21、学生搜集作者及相关时代背景图片、音乐、录像等。
22、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23、指名背诵本课三首古诗。2.默写《竹石》、《石灰吟》。
24、背诵课文并默写一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25、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体会诗的意境。
26、教师简介龙城飞将胡马阴山等词语。以利于学生理解这两句诗。
27、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28、立根原在破岩中,意思是原来(竹根)是牢牢扎在山崖石缝中的。
29、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30、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31、理童趣: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及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32、重的品质,表达了诗人以墨梅自励,愿像墨梅那样做人的思想感情。
33、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34、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35、自读思考:这首诗赞颂了石灰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6、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
37、如,破岩,山崖的石缝。坚劲,坚定。千磨万击,许多磨难和打击。还,依旧。
38、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着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39、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他出身贫寒,靠自学成为诗人。他性格孤傲,鄙视权
40、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比较关心民间疾苦,
41、诗实际借物喻人,赞颂了不怕邪恶势力、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表达了
42、贵;既善作诗,又善画梅,被称为画梅圣手。《墨梅》这首诗,是作者为自己所画梅花而
43、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44、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45、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46、行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我们曾经学过那首诗?(背诵《古朗月行》)今天,我们学一篇这样的诗歌叫《长歌行》。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
4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48、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49、想童趣:学生畅谈、展示,教师播放媒体。此举作为再现美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色彩艳丽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彩绝轮的解说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此时适时让学生的感情表现出来。
50、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4)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
2、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4、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5、交流自学情况,提出不懂的问题
6、再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8、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9、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10、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11、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13、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4、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16、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17、培养学生珍惜美好年华,体味边塞风光的壮美。
18、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9、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20、练习背诵。(个人试背、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2、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23、咬定青山不放松,意思是(翠竹)紧紧依傍着青山。
24、齐读全诗,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诗句连起来说说。
25、自己查找资料,自学古诗,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6、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27、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石灰)要把洁白干净留在人世间。
28、千磨万击还坚劲,意思是(翠竹)虽经风雨雷击依旧十分坚定。
29、粉骨碎身全不怕。意思是(即使)身体被粉碎(变成石灰)也不惧怕。
30、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31、自读全诗,思考:诗中描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联系借物喻人的方法,说说它
32、只留清气满乾坤: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指天地。这行诗的意思是,只求梅花
33、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34、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性的同情。)
35、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36、我家洗砚池边树:洗砚池,书画家(王冕)洗毛笔砚台的池塘。树,指梅树。这行诗
37、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38、雨打,仍然能顽强地生长。说明诗中描写的竹子具有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品质。这首
39、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40、延童趣:古诗词赏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41、万里长征人未还;表面意思是,万里远征的人还没有回来。实际上是说,战乱终年不止,远征的战士还没有返回家园。
42、感悟祖国灿烂的文化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青春易逝,时不再来,要勤奋求学的道理,克服嫉妒心理。
43、七里和三四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44、l)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古代战乱不断发生,百姓苦不堪言;盼望能有飞将军重出,救百姓于水火;这首诗意境深远,言少意多。)
45、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46、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47、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48、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49、作者通过对石灰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的描写,赞颂了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表达了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50、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语文六年级教案诗三首(5)
1、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
2、归纳学生问题,集体讨论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豉:这里指煮熟的豆子。
5、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6、学习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7、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8、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景抒情)
9、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10、诗人崇尚这种精神的思想感情。
11、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12、背诵全诗,体会写法,内化感情。
1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心灵的共鸣。
14、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15、引童趣: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16、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17、l)你理解了哪些词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
18、提出不懂的问题,相机点拨,指导学生解决。
19、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20、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1、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写。)
22、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23、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4、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5、你们就是那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26、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27、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8、羹:用肉或某做成的糊状食物。(这是古义,今天不太常用)
29、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30、后因得罪豪绅被罢官。他擅长画竹。《竹石》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
31、朵朵花开淡墨痕:痕,痕迹。这行诗的意思是,朵朵开放的梅花呈现淡淡的墨色。
3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花的形态,后两句突出梅花的精神。说明梅花有朴素淡雅、不
3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作者渴望出现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帅,巩固边防的心情。
34、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35、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6、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37、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
38、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39、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40、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4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42、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43、展童趣: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4、千锤万凿出深山。锤,敲打。击,撞击。千、万,形容撞击的次数多。这行诗的意思是(石头)只有经过许多次撞击敲打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45、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寒冬之际,清晨之时,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46、悟童趣: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47、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48、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49、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0、教师引导: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曹植的这首诗是否另有所指,指的又是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比喻意义。比如,同根生指什么,相煎何太急又指什么,联系前边想一想,豆和箕又指什么从而体会这首诗的真正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