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教案
1、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2、师配乐诵读诗句,生想象)
3、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4、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5、指名朗读课文,结合正音。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7、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8、边读边看图,理解第一句。
9、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
10、师:同学们,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1、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
1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3、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14、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15、自由读两首诗,要求把字音读正确。
16、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7、交流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描写水的诗
18、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19、④再次请学生说出这句诗所描写的意境。
20、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21、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22、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23、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24、指名看图说出意思。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25、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26、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7、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28、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29、“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30、鹿柴》写的是哪里的景色?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
31、出示文中插图:诗人就这么一直望向天的尽头,他的心里在诉说着什么?
32、学习这首古诗后,你想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你想对浪费粮食的人说些什么?
33、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34、刚才这位同学描述的好在哪儿?(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35、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6、农民伯伯辛勤耕种出来的)请大家到田间看看他们是怎么种田的。(课件演示或出示图片)
37、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38、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每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的汗水换来的)
39、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40、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1、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42、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3、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4、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梳理出理解上的难点,即对“至此回”与“相对出”的理解。(师相机板书:“至些回”?“相对出”?)
45、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46、在小组里讨论,弄懂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7、说起“故人”,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故事吗?(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之间友情的故事)。借助资料能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古诗。
48、送故人远行,这该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示后两句)自由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汇报,教师在学生基础上作以下点拨——
49、对于这首诗,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景象的,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50、师:浩浩的长江水啊,咆哮着奔腾向前,像一头猛兽一样撞开了天门山,汹涌澎湃的江水撞击在岩石上,形成了巨大的回旋。(男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5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52、师: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生齐诵: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诗《画》教案(2)
1、学习第二句,领悟其义。
2、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播放多媒体课件,激情诵读)
5、“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6、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7、学生交流自己想象到的意境。
8、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9、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10、再次用课件演示农民耕作画面。
11、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12、孤帆 (画画:孤帆到碧空尽)
13、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14、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15、学生大声诵读,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
16、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17、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18、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19、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20、板画地理方位图,了解黄鹤楼、扬州的方位。
21、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22、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想象,写一篇短文。
23、集体评议。(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4、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25、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26、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27、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8、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9、课前可让学生回忆课上或课外学过李白、苏轼的哪些诗或词。
30、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3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恬静生活的向往。
32、那么,庐山到底是什么样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小组讨论。
33、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4、古诗中用“烟”来描述花草的颇为常见。请看:(出示诗句,以便积累,让学生读)
35、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同进步。
36、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7、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8、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39、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0、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41、师:眼前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指名读诗)
42、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4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4、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45、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46、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下节课,你们来做老师,给大家介绍。
47、师再次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碧水东流——至此回”,师一边读一边用动作演示。)
48、②师:很对!作者所望见的两处景象都是惊心动魄,极其壮观。不过,《望天门山》和《望庐山瀑布》的“望”却又有些不同,大家知道不同在哪儿吗?
49、师:请同学们读读《望天门山》这首诗,看诗人是怎样用诗句描写这一壮观景象的。读后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然后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50、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禾苗上,农民伯伯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51、师:一只轻快的小帆船从远处的红日之下顺流而来,它越驶越近,巨人一样挺立的天门山也越来越清晰地扑进我的眼帘。(女生齐诵: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2、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古诗《画》教案(3)
1、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3、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4、掌握本课的会认字和会写字。
5、“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6、“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7、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8、对照译文,学生尝试理解诗意。
9、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0、指导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11、收集一些描写山水的古诗读一读。
12、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13、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14、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15、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16、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17、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18、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19、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0、同时,培养学生喜欢古诗、爱学古诗的兴趣。
21、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2、第一课时学习第一首,第二课时学习第二首。
23、借助注释“之”,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24、字词卡片、电脑课件或图片、课前查找有关资料。
25、生齐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6、感受古诗的意境韵律的同时,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
27、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出示配乐动画,指名配音朗读。)
28、⑤再次地播放配乐动画,让学生大声地诵读这两句诗。
29、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播放)。
30、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3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32、大声诵读,练习背诵。(采用诗句、单人背、互背等方式)
33、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34、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35、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通过读诗中的句子告诉我。(前两句)
36、作者在《早发白帝城》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感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37、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38、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39、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0、大组交流,明白:作者写景中寄寓了一个深刻而又普遍的道理——当局着迷,旁观者清。
41、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2、借助注释,说说是怎么回事?(出示后两个注释)借助注释是理解诗意的好方法。识记“辞”
43、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44、自己把《题西林壁》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5、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6、同学们,你们见过怎样的雪景?你们看见过在漫天大雪里钓鱼的情景吗?诗人柳宗元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出示雪景图)
47、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点拨:眼前这番壮丽而又秀美的景象,怎能不让人诗兴大发呢?让我们也像诗人一样,来吟一吟这首诗吧!
48、“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49、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指导认识三个生字,学生讲识记方法。指导书写:孟。在田字格里范写,指出下面皿子底写时要内收,学生再练写一遍。
50、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5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
52、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古诗《画》教案(4)
1、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2、用诗句来描绘自己的画。
3、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4、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5、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6、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7、想一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8、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9、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0、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11、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12、小组里互相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3、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14、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15、同桌互读,读准字音:餐can、皆jie。
16、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17、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18、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9、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20、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21、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22、指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谁在做什么?
23、旧:从前。曾:曾经。谙:熟悉。胜:超过,胜过。
24、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5、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26、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
27、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8、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9、①再次启发学生说自己又读懂了什么。(主要是解决了哪个“?”)
30、引导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
3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2、说不尽的不舍与留恋,让滔滔的江水传达情意吧!(我们一起读后两句)
3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34、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35、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36、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37、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8、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39、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0、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41、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4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43、教师展示资料(出示课件:天门山两山对峙,长江汹涌奔腾,一轮红日挂在天边,小帆船由远而近顺流而下。)
44、自己把《望天门山》读几遍,读熟了,再看看课文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每句话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5、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46、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47、评: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美景,能给学生带来直观形象的感受,使学生一开课,就能进入文本所描写的情景中,从而初步感受意境。]
48、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49、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
50、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51、诗人一直看了有多久?说说你的理由。学生汇报后,点红“唯见”。是啊,最后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引说,让几位学生接着说)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却看不见——
52、引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站在瀑布前面,远远地望,《望天门山》是他乘着小船,从远处驶过来时望见的。而从远处看天门山和在近处所看到的景象是不同的:远处看山很模糊,到近处就变大变清楚了。而“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古诗《画》教案(5)
1、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2、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3、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4、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5、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6、唯见 (画画:长江流向天际)
7、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8、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9、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
10、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读成诵。
1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12、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1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14、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15、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16、个人读句,小组讨论,说说读懂了什么。
17、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18、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李白及天门山的资料。
19、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20、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吃的粮食是怎么来的吗?
21、学生介绍课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解唐代诗人李绅。
22、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23、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24、认识本课11个字,一个多音字“没mo”,会正确书写8个字。
25、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26、再仔细观察农民伯伯的动作、表情,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27、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28、烟花山际重,舟楫(jí)浪前轻。 ——杜甫《泛江送客》
29、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30、交流背诵学过的苏轼的诗,描山水的诗。背诵《望天门山》。
31、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3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3、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34、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35、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36、理解词语的意思是:“盘”指吃饭的碗,“餐”指饭,“皆”是都的意思。
37、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38、①师:记得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也有两句诗写得很有气势,是哪两句呢?
39、学习自读;指名读,指出停顿;范读,声断气不断,读出古诗的韵味;学生练读。
40、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41、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在头脑中画画,说说,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42、③师再次出示课件,(指示学生看顺流而下的小船,站在船头的诗人。)想一想,作者分别站在什么地方望的?
4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44、指导朗读。这句诗应该怎样读?自己练,在班里读。(饱含辛酸的语气。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范读、领读、指名读)
45、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
46、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47、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48、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49、结课:你瞧,后两句没有出现留恋、不舍等字眼,却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情意,这就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在学习第二首诗时,你一定会有类似的发现,期待着你们的表现!
50、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51、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汹涌的长江水好像是从中间推开了天门山,碧绿的江水一路奔流向前,至此撞击到岩石上,激起回旋,更显得汹涌澎湃。大家能通过诵读的方式来表现这一壮观的景象吗?
52、评:古诗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语言的简练形象,更重要的是它优美的意境,深挚的情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又创设了一系列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领会意境与情感,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并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